25版药典HPLC新规解读:精准分析与质控升级

中国药典2025年版在线查询、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

· 中国药典四部通则

(附应对策略与行业影响前瞻)

2023年《中国药典》高效液相色谱法(HPLC)通则(0512)完成二次修订,并且至今未再有三次修订公示,由此推断25版药典是采用二次修订内容。

此次调整聚焦方法学严谨性、参数标准化及操作实用性,旨在提升药品质量分析的精准度与可靠性。本文结合最新公示稿,系统梳理关键修订内容,解读其对制药行业的影响,并提出落地建议。

一、修订背景与目标

25版药典HPLC通则的修订基于两大驱动因素👇

国际接轨需求:参考USP、EP等国际药典最新版色谱法标准,强化参数定义与计算方法的科学性;

行业反馈优化:针对2020版实施中暴露的实操痛点(如系统适用性判定模糊、梯度分离条件不明确等)进行补充完善。

二、核心修订内容解读

1. 色谱参数调整范围的精细化

流速允许范围扩展:二次修订明确流速可调整范围为±50%(首次公示稿为±30%),兼顾方法开发灵活性与色谱柱保护需求。

梯度分离条件补充:新增“带留体积对梯度分离影响”描述,要求方法开发时需评估延迟体积对峰形、保留时间的影响,避免方法转移失败。

2. 系统适用性试验(SST)的全面升级

分离度(Rs)计算标准化

修订公式为图片,原公式为全峰宽计算,以半高峰宽替代基线峰宽,更真实反映色谱柱分离效能。

新增峰谷比(p/v)参数

定义图片,用于评估相邻峰的分离程度,尤其适用于复杂基质(如中药多组分)分析。

灵敏度要求重构

信噪比(S/N)计算公式调整为图片(H为峰高,h为基线噪声峰峰值),替代旧版基于RMS噪声的计算方式,与ICH Q2(R1)要求一致。

拖尾因子(T)与重复性要求

差异化调整拖尾因子(T值),峰面积定量放宽至0.8~1.8,峰高定量维持原标准0.95~1.05。

重复性标准提升,要求6次进样的保留时间RSD≤1.0%(原为1.5%),峰面积RSD≤2.0%(原为3.0%)。

3. 测定法与操作规范的完善

校准曲线测定法新增:明确需通过多点校准验证线性范围,要求相关系数(r)≥0.999,截距相对响应值≤2%,强化定量分析准确性。

复杂体系对照图谱要求:对于多组分样品(如复方制剂),允许在品种项下附对照图谱,通过直观比对评价系统适用性,减少主观判定误差。

三、对制药行业的关键影响

1. 方法开发与验证成本增加

方法转移挑战:梯度分离条件中带留体积的评估需额外实验,企业需升级设备(如配置自动延迟体积测定模块);

验证复杂度提升:峰谷比、拖尾因子等新参数的引入,要求企业在方法验证中增加检测项,延长研发周期。

2. 质量控制体系升级压力

数据完整性风险:半高峰宽、信噪比等计算方式变更,需同步更新LIMS系统算法,避免人工计算误差;

人员培训缺口:检验人员需掌握新参数定义与判定标准,尤其是p/v、S/N的实操应用。

3. 合规性风险点

历史方法合规性:已注册方法若未涵盖新参数(如峰谷比),可能需补充研究或重新申报;

审计应对难度:监管检查将重点关注系统适用性试验的执行细节,如半高峰宽测量是否规范、校准曲线截距是否符合要求。

四、企业应对策略建议

1. 技术层面

设备与软件升级

配置自动计算半高峰宽、峰谷比的色谱工作站,确保数据采集与处理符合新规;

方法再验证

对现有HPLC方法开展差距分析,重点评估分离度公式、拖尾因子计算等变更影响,必要时启动补充验证。

2. 质量管理层面

SOP修订与培训

更新检验操作规程,纳入p/v、校准曲线截距等新要求,组织全员培训并考核;

审计模拟演练

针对系统适用性试验、数据完整性等高风险环节,开展内部模拟检查,提前识别整改项。

3. 研发与注册层面

申报策略优化

新药方法开发直接采用25版标准,避免后续变更;已上市品种需评估历史数据兼容性,制定分阶段升级计划;

技术文件更新

在稳定性研究、方法转移报告中补充带留体积评估、对照图谱等新要求内容。

五、行业趋势前瞻

智能化分析工具普及:AI驱动的峰识别、噪声计算软件将成标配,降低人工判读主观性;

低流速、高柱效方法推动溶剂消耗减少,契合药典节能减排导向;

监管协同强化:药典与GMP检查联动,对色谱数据完整性(如审计追踪、电子签名)的要求趋同。

结语

25版药典HPLC通则的修订,标志着我国药品质量控制从“合规达标”向“科学精准”的跨越。企业需以此次调整为抓手,重构分析方法体系,将参数科学性、数据可靠性内化为核心竞争力,方能在全球药品质量竞争中占据先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