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制药用水是药品生产过程中用量最大、应用最广泛的关键辅料,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2025年版《中国药典》对制药用水标准体系进行了系统性修订,覆盖饮用水、纯化水、注射用水和灭菌注射用水的全链条管理,引入国际先进理念与技术,显著提升了标准的科学性、严谨性和可操作性。此次修订不仅是我国药品监管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,更为制药企业应对全球化竞争提供了技术支撑。
一、修订背景:从行业诉求到监管升级
1. 现行标准的局限性
技术滞后:2020年版药典规定注射用水仅限蒸馏法制备,与国际主流药典允许反渗透、超滤等非蒸馏工艺的现状脱节。
检验冗余:部分检测项目(如不挥发物)方法落后,耗时耗力,且与现代化生产控制能力不匹配。
微生物控制薄弱:缺乏动态监测指导,企业风险管控能力不足,难以应对连续化生产的微生物污染风险。
2. 行业与监管的双重驱动
企业诉求:简化检验流程、降低生产成本,同时推动技术升级。
国际协调需求:WHO、PIC/S等国际组织对制药用水的技术要求倒逼国内标准更新。
二、总体思路:科学、协调、高效
2025年版药典以“风险管控、国际接轨、绿色检验”为核心原则,通过多方协作完成标准修订:
技术路径优化
开放非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,与国际药典(USP、EP)接轨。
整合电导率、TOC(总有机碳)等关键检测项目,替代冗余化学试验。
协作机制创新
委托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、中检院等机构牵头专项研究。
企业、检验机构、行业协会共同参与标准起草与验证。
三、标准体系框架:全链条覆盖与关键突破
新版标准体系以“1通则+2方法+1指导原则+3品种正文”为核心架构,实现从定义、生产到储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:
1. 通则0261制药用水(修订)
分类与用途:明确四类制药用水的定义及适用范围(如注射用水不得用于非无菌制剂)。
风险控制要求:引入ICH Q3D元素杂质控制理念,强化企业主体责任。
工艺灵活性:注射用水可经蒸馏或等同纯化工艺制备,企业需验证工艺等效性。
2. 检测方法升级
电导率测定法(通则0681):采用多阶段判定法(三步法),替代硝酸盐、亚硝酸盐等传统化学检测。
总有机碳测定法(通则0682):作为有机物污染的核心指标,与微生物监测形成互补。
3. 新增指导原则9209
微生物监测与控制:明确动态取样策略、警戒限/纠偏限设定原则,推动企业建立实时监控体系。
快速检测技术:鼓励采用ATP生物荧光法等替代传统培养法,提升污染响应速度。
4. 品种正文修订
纯化水与注射用水:优化检验项目(如删除不挥发物强制检测),将部分项目调整为“基于风险评估选做”。
灭菌注射用水:明确灌装规格需匹配临床需求,避免大规格多次使用导致的污染风险。
四、核心修订亮点解析
1. 注射用水制备工艺的国际化
突破蒸馏限制:允许采用反渗透、超滤等非蒸馏工艺,降低能耗与生产成本。
工艺验证要求:企业需提供等效性数据,证明非蒸馏工艺可稳定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注射用水。
2. 检验项目的科学整合
电导率“三步法”:通过温度补偿和分阶段判定,简化无机离子检测流程,减少60%的检验时间。
TOC与易氧化物的选择执行:企业可根据工艺特点二选一,兼顾灵活性与质量控制。
3. 微生物风险的全周期管控
动态监测体系:要求企业制定涵盖设计、生产、储运的微生物监控计划,定期评估数据趋势。
生物膜防控:新增热水消毒、化学清洗等系统维护要求,预防红锈、元素杂质沉积等问题。
五、实施意义:安全、效率与国际化
提升药品安全性:通过电导率、TOC和微生物三大核心指标,构建多维质控网络。
降低企业合规成本:检验项目精简30%,年均为企业节省检测成本超千万元。
推动国际互认:标准与USP、EP高度协调,助力国产药品和辅料出口。
促进绿色生产:减少有毒试剂使用(如硝酸银),推广节能工艺(如非蒸馏技术)。
六、未来展望:持续创新与行业赋能
技术迭代:探索纳米过滤、连续化在线监测等前沿技术应用。
标准协同:深化与WHO、PIC/S的合作,参与国际标准制定。
企业能力建设:通过培训与案例分享,推动中小企业快速适应新标准。
结语
2025年版《中国药典》制药用水标准体系的发布,标志着我国药品质量控制从“跟随”迈向“引领”。通过科学整合国际经验、精准响应行业需求,这一体系不仅为药品安全筑起高墙,更为中国制药行业的全球化竞争注入新动能。未来,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与监管的不断优化,中国药典将在全球医药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。